
电子烟最初被宣传为戒烟工具,但2025年3月5日发表于 JAMA 的研究表明,电子烟不仅无法有效提高戒烟率,反而会降低戒烟成功率并延长尼古丁依赖期。
研究还表明,使用电子烟但从未吸过传统香烟的青少年,相比从未接触电子烟的同龄人更容易开始吸烟。除戒烟效果不彰外,最新研究证实电子烟还引发多种健康危害。
我们邀请心脏病专家 Jeremy Chow 医生和呼吸科专家 Alvin Ng 医生,解析电子烟对心血管及肺部健康的损害。
电子烟通过设备内的加热线圈将烟油加热成气溶胶供吸入。烟油通常含尼古丁、调味剂和甘油,这些成分共同产生烟雾。虽然电子烟和传统香烟都涉及尼古丁摄入,但两者方式不同:香烟燃烧烟草产生烟雾,电子烟则加热液体形成前述气溶胶。
电子烟中常见物质包括甲醛、苯等致癌化合物,以及锡、铅、镍等有毒金属纳米颗粒。
某些电子烟成分可能标注为“食品级安全”,误导使用者认为产品可安全使用并吸入。但“食品级安全”仅指该成分可安全食用,而非吸入。加热过程可能改变化合物化学结构,使其从“安全”状态转变为危险物质。
传统电子烟已存在显著风险,而新型产品如Kpods正被证实危害更大
电子烟形态多样,其中Kpods在近月迅速流行。据卫生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半年涉及Kpods的病例数较2024年同期激增近三倍,从10例攀升至28例。
Ng 医生指出,Kpods得名于其烟油中添加的氯胺酮成分。但目前该产品主要掺杂的是异丙酚——一种医疗手术中使用的速效麻醉剂。
“电子烟的成分与香烟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含有尼古丁、焦油及其他危害长期健康的有害物质,”Ng 医生进一步解释道。“Kpod比普通电子烟更危险,因为除尼古丁和焦油外,它们还掺入乙咪酯等物质,某些情况下甚至含有大麻。”
Ng 医生指出,K-pod的危险性在于:乙咪酯在医疗操作中通常采用精确计算的剂量,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而非气溶胶吸入。
此类操作可能对使用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发恶心呕吐、呼吸与血压异常、癫痫发作、精神错乱及无法控制的肌肉痉挛——使用者呈现的僵尸般状态使K-pod获得“行尸走肉”的绰号。严重情况下,K-pod甚至与死亡案例相关联。
电子烟最初作为吸烟者的戒烟工具出现,其原理是通过输送尼古丁缓解烟瘾,同时规避传统香烟中的有害化学物质。
然而问题在于电子烟中尼古丁浓度过高。Chow 医生指出,电子烟的尼古丁浓度有时甚至高于传统香烟。这不仅无法有效戒烟,有时用户还会同时使用电子烟和香烟,导致尼古丁摄入量翻倍。持续吸入尼古丁必然引发健康问题。
Chow 医生解释道:“这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使血管逐渐硬化。最新研究表明,电子烟对血管的损害相当严重。”
Chow 医生指出,心率与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脏事件的驱动因素”,而血管硬化长期累积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尽管需更多研究全面评估电子烟危害,但医生已注意到年轻患者心脏健康指标出现急剧变化。
Chow 医生补充道:“我们担忧年轻人正使自己更早面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
除心血管健康影响外,电子烟还以对肺部产生负面影响而闻名,为此专门提出了“电子烟或雾化产品使用相关肺损伤”(EVALI)这一术语。
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青少年和成年电子烟使用者更易出现慢性呼吸道症状。另一项针对南加州高中生的研究发现,过去或当前使用电子烟会使慢性支气管炎症状风险增加近两倍。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俗称“爆米花肺”,是一种因肺部气道受损引发的罕见病症。罪魁祸首是二乙酰,这种化学物质常被添加到调味电子烟液中以增强风味。吸入二乙酰会引发肺部炎症,并可能导致永久性瘢痕形成,长期造成呼吸困难。
Chow 医生透露,2019年曾出现多例年轻患者因严重肺炎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情况。
“医生们试图检测是否由细菌或病毒引起,但找不到病因,”Ng 医生说,“唯一发现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使用电子烟。医生推测,这些物质被吸入肺部后引发过敏反应,最终导致一种名为电子烟或雾化使用相关肺损伤(EVALI)的过敏性肺炎。” 这种肺部病症发展极为严重,部分患者需要生命支持,还有人不幸因重症肺炎离世。"
电子烟使用者并非毫无希望。Chow 医生指出,与戒烟类似,戒除电子烟后,身体因电子烟造成的部分损伤可逆转。
"我认为1-2周内就能看到变化。若能及早戒除,部分损害或许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Chow 医生强调。
戒除电子烟的益处不仅体现在生理层面。研究表明,青少年吸烟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同样存在于选择戒除电子烟的群体中。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来精准评估戒除电子烟的健康效益。
尽管电子烟曾被宣传为更安全的替代品,现有证据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戒除过程或许令人望而生畏,但人体具有惊人韧性——在适当支持下,康复完全可能实现,长期健康亦能得到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