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十年间,新加坡肥胖率持续攀升,从2013年的8.6%增至2022年的11.6%。据Seasia Stats最新信息图显示,新加坡在东南亚国家中超重比例位列第三,仅次于文莱和马来西亚。肥胖已不再被视为单纯体重超标或生活方式问题。
医学专家现将其定义为“脂肪基慢性病”(ABCD)——这一术语将肥胖重新定位为由生物机制驱动的长期医学病症,而非个人意志薄弱所致。
本文中,斐瑞医院内分泌科医生 Dr. Kevin Tan 阐释了脂肪基慢性病(ABCD)的内涵,并解析了部分人群减重困难的根源。
“脂肪基”一词聚焦于脂肪组织(即脂肪细胞),这些组织在调节代谢、炎症和激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概念强调健康问题不仅源于脂肪过量,更取决于脂肪的储存位置(如内脏周围)、脂肪细胞的功能状态及其与身体其他部位的交互方式。功能失调或发炎的脂肪组织会扰乱激素平衡,加剧胰岛素抵抗,并引发全身性慢性炎症。
“慢性疾病”的定义表明肥胖并非暂时性状态或个人选择问题,而是需要终身管理的医疗问题。如同糖尿病或高血压,ABCD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风、癌症及早逝等严重健康并发症的风险。
这一重新定义标志着关键转变。肥胖不再被视为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由生物机制驱动的病理状态,理应获得与其他慢性病同等的医疗关注与同理心。
Dr. Kevin 指出,肥胖并非孤立发生,而是人体四大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 基因决定身体储存脂肪的方式、饥饿感强度及热量消耗效率。
• 环境影响健康食品获取渠道、安全运动空间及优质医疗资源。城市规划、食品营销与社会经济因素皆至关重要。
• 生物学因素涵盖胰岛素、瘦素、生长素等激素,以及年龄、性别、出生体重等变量。
• 行为模式涵盖饮食习惯、睡眠质量、压力水平、心理健康及文化习俗。
这些系统通过科学家所称的“人体界面”相互作用——这个控制中心决定着身体的体重“设定点”。若因生物或环境因素导致设定点升高,则在缺乏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减重与维持体重将变得极其困难。
理解ABCD模型还需认识肥胖的多种表现形式
• 享乐型肥胖主要由大脑奖励系统驱动。此类人群进食并非出于饥饿,而是为获取愉悦感或满足情绪。高糖分、高度加工食品会抑制饱腹信号,导致摄入量超出能量需求。
• 代谢性肥胖则由调节体重的内部系统驱动。当热量摄入减少时,身体可能通过降低新陈代谢、增加饥饿激素分泌并提升体重设定点来应对。即使成功减重,这些生理机制仍会促使体重反弹。
肥胖症最易被误解的方面之一,是为何维持减重成果如同逆水行舟。当人们减重时,会发生以下生物学变化:
• 饥饿激素(如生长素释放肽)激增,使人更易饥饿且食物更具诱惑力
• 饱腹激素(促进餐后满足感)水平下降
• 代谢率减缓,意味着身体消耗的热量少于以往
• 压力与食欲增强,尤其对高热量慰藉食物的渴望。
这些变化是身体的生存机制,旨在防范饥荒威胁。
然而在当今食物过剩的环境中,它们反而助长了体重反弹的恶性循环。
体脂肪承担着储存释放能量及为身体提供隔热的功能。脂肪组织含有神经细胞和血管,通过激素信号与体内其他器官进行沟通。
然而,并非所有脂肪组织都相同。人体主要存在三种脂肪:
• 白色脂肪组织(WAT)在体内占比最大,主要储存能量、缓冲软器官并提供隔热作用。过量时会堆积在腹腔内脏周围,并通过分泌炎症分子诱发疾病。
• 棕色脂肪组织(BAT)在婴儿期最为丰富,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它能燃烧能量并产生热量。
• 米色脂肪组织兼具棕色脂肪组织的全部有益特性。在运动等特定情境下,白色脂肪组织可转化为米色脂肪组织(该过程称为“WAT褐变”)。
肥胖状态下,白色脂肪细胞会肥大失能,开始释放有害信号: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扰乱激素平衡、损害心肝肌功能。这种低度慢性炎症不仅导致体重增加,更会蔓延全身,使200余种疾病风险激增。
未治疗的ABCD将引发全身性后果,几乎影响所有器官系统:
• 心理与脑部健康:抑郁、焦虑、中风甚至痴呆
• 呼吸系统:睡眠呼吸暂停、哮喘、血栓
• 心血管健康: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
• 癌症:乳腺癌、结肠癌、肝癌、肾癌及多种癌症风险增加
• 消化系统:胃酸反流、胆结石、脂肪肝
• 肾泌尿健康:慢性肾病、尿失禁
• 生殖健康:激素失衡、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
• 肌肉骨骼健康:骨关节炎、关节疼痛、活动能力下降
• 心理社会福祉:体重污名化、自尊心低下及社交退缩
肥胖绝非单纯体重超标——它是一种可引发或加剧多种疾病的病理状态。
有效管理ABCD需将焦点从减少脂肪总量转向改善脂肪质量与功能。生活方式改变虽是基础,但往往难以单独奏效。
当前医疗手段已涵盖抗肥胖药物。这类药物通过调节食欲、改善脂肪细胞行为、减轻炎症及预防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发挥作用。对许多人而言,它们提供了重置身体代谢系统、抵御体重反弹的可持续方案。
关键在于,治疗目标并非追逐秤上的数字,而是恢复健康、支持长期福祉,并将肥胖视为多维度医学问题加以应对。
将肥胖视为疾病而非个人缺陷,有助于消除污名化,促进同理心护理,并支持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