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是新加坡十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新加坡人口中位列第六。虽然大多数人不会因皮肤癌而丧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本文中,皮肤科资深顾问医生和皮肤外科医生 Dr. Melissa Tan Wee Ping 将会讲述皮肤癌的“ABCD”法则。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我们唯一能看见、感知和触摸到的器官。由于皮肤是身体抵御外界环境的保护层,因此可能会出现损伤、炎性皮疹、衰老甚至皮肤癌等问题。
“实际上,我们皮肤中的每个细胞都有可能发展成皮肤癌,包括常见的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以及不太常见但同样重要的皮肤癌,如黑色素瘤,以及罕见的皮肤癌,如皮脂癌和血管肉瘤。”Dr. Tan 表示。
但并非所有的皮疹或肿块都是癌性。
“每当您出现皮疹或肿块时,首先需要判断它是否是皮肤肿瘤。一旦诊断出皮肤肿瘤,就必须确认它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如果怀疑是皮肤肿瘤,患者应转诊至皮肤科医生再做进一步的评估。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进行皮肤活检才能确诊。”
对于皮肤癌患病风险较高的患者,我们也建议定期进行皮肤癌筛查。皮肤癌的一些患病风险因素包括肤色较浅容易晒伤、身体上有多个痣以及皮肤癌个人病史。在此期间,应进行全面的皮肤检查,并通过皮肤镜评估身体上的痣和增生物。
基底细胞癌 (BCC) 是新加坡和全世界最常见的皮肤癌。其次是鳞状细胞癌 (SCC)。相比之下,黑色素瘤并不常见,但仍然非常重要。
“虽然新加坡的黑色素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黑色素瘤却是导致皮肤癌死亡的主要原因。”,Dr Tan 说。
Dr Tan 与其他人合著的一份研究论文中指出,由于患者发病间隔时间较长,导致新加坡的亚裔人群在比较晚才能诊断出黑色素瘤 1。研究还发现,只有三分之二的病变在初次出现时就被临床怀疑是恶性黑色素瘤,这突显了进行细致体格检查和保持高度怀疑的必要性。
除了在诊所进行皮肤筛查外,让患者学会在家定期自我检查也十分重要。
“ABCDE”法则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检查
Dr. Tan 提醒道,尽管“ABCDE”法则是很好的自我检查方法,但它仍有可能出现偏差。
“许多常见的良性病变,如脂溢性角化病、雀斑痣和疣,都可以通过“ABCDE”法则筛查出潜在的黑色素瘤。反之,看起来很普通的病变最终也可能是黑色素瘤。”,她补充说。
为了缓解这种症状,可以用“丑小鸭征”来检测可疑的病变。
“这个概念的前提是,任何人身上的痣都基本相似。因此,如果您有一个痣或斑点与其他痣或斑点非常不同,就必须多加注意。”,Dr. Tan 解释说。
“某些类型的皮肤癌,如鲍温氏症 (Bowen) 或蕈样肉芽肿病,看起来像牛皮癣或盘状湿疹。门诊患者较多时,医生一般会为患者开具外用药用于治疗。但是,这之后务必进行复诊检查,确保皮疹完全消失。如果未及时复诊,最好咨询皮肤科医生意见。”,她说。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是新加坡亚洲人群最常见的黑色素瘤。“在我们的研究中,亚洲人群中约有 44% 的黑色素瘤发生在肢端区域,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脚底”,她补充说。
它也可能发生在指甲下,称为甲下黑色素瘤。它通常呈现浅棕色至深棕色的垂直色素沉着。然而,这种疾病通常出现在老年人中,一般在 50 至 70 岁之间显现症状。这种疾病在儿童中不常见。
“如果色素沉着超出指甲褶皱的范围,蔓延到指甲周围的皮肤,就称为哈钦森征 (Hutchinson)。”Dr. Tan 解释说。
大多数皮肤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愈。莫氏 (Mohs) 微创外科手术是一种专门用于去除高风险的基底细胞癌 (BCC) 和鳞状细胞癌 (SCC) 的特殊皮肤外科手术。
手术行不通时,放射治疗往往是更合适的替代方案。有些浅表皮肤癌可能不需要手术治疗,并可通过其他非手术方法得到控制。这可能包括液氮冷冻疗法、外用药膏或光动力疗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