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会攻击大脑,这里是人类控制所有身体机能的中心。中风发生时,会瞬间改变您的生活,并可能让您永久失能。
介入放射科医生 Dr. Manish Taneja 说,中风是导致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原因1:但只要及早发现,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全球统计数据表明,2016 年2新增约有 1370 万例中风病例,其中 550 万例导致死亡。
新加坡 2018 年1年的急性中风病例超过 8000 例。约 70% 至 80% 的中风都是缺血性中风。它是由血管阻塞限制了流向脑部的血液量而引起的。另一种常见类型是出血性中风或脑内出血。该病症可能由脑动脉瘤引起,后者常见于年龄在 40 岁至 60 岁的年轻患者。脑动脉瘤是指动脉壁薄弱处膨出并破裂,从而导致出血。
根据新加坡 2018 年中风登记报告,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66 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69 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们担心中风的发病率将会上升。
在问及五六十岁的中风患者以及更年轻的中风患者的总体康复率时,Dr. Manish 说:“总体而言,三分之一康复,三分之一部分康复,三分之一没有康复。年轻患者的康复率更高,治疗效果更好。”
中风的常见症状是一侧脸部下垂、一侧手臂无力和说话困难;通常发生在右侧。但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该已经是紧急情况了。
动脉瘤通常直到破裂和出血时才会被发现。发病时的常见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和呕吐、颈部僵硬、视力模糊或复视、对光敏感、癫痫发作、眼睑下垂,有时仅表现为突然的剧烈头痛。
Dr. Manish 说:“动脉瘤破裂的高发年龄在 40 至 60 岁之间,其中,大约 20% 至 30% 的人患有多发性动脉瘤。”不过,治疗动脉瘤的中风治疗器械和手术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急性中风的干预措施在过去 10 年到 15 年间迅速发展。更新的技术和成像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喜人的治疗效果,预计未来几年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他解释说。
除了身体残疾,中风还会导致痴呆等认知障碍。因此,Dr. Manish Taneja 强调,时间就是生命。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们对疑似中风患者的治疗方式已取得显著进步。如今,全世界的标准是像治疗心脏病一样治疗急性中风”,Dr. Manish 说。必须尽快就诊,最好在中风发作 8 小时内就诊。
“据估计,中风患者每分钟损失的脑细胞相当于加速衰老 3.1 周。每小时就是 3.6 年。每一次中风就是 36 年”,他解释道。
Dr. Manish 引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临床实践指出,中风发病时间以病人最后一次确认无恙的时间为准。根据发病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来指导治疗。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MRI 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也知道了哪种成像技术更适用于治疗和诊断中风。现在,取出血栓的平均风险约为 1% 至 2%,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过程”,他指出。
能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外科干预措施包括:IA 溶栓、血栓取出、颈动脉支架植入、颅内支架植入、动脉瘤、栓塞/夹闭、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与此同时,还需要采取医疗干预措施,例如,开具阿司匹林或溶栓药物(如果符合条件),目的是分散血栓,恢复大脑供血;此外,还要提供康复和护理服务。
他还指出:“根据经验,支架植入手术的成功率超过 90%,现在可以完全或接近打通血管。”
“活跃、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定期筛查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等风险因素,不吸烟,如果有家族病史的话,还要彻底检查是否有中风症状或体征,这些都非常重要。”
《2018 年新加坡中风登记报告》3指出,一些常见因素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建议。在 8326 名当地病例中,82% 的患者患有高血压,84% 的患者患有高胆固醇。43% 的患者患有糖尿病,其中吸烟者占 36%。此外,21% 的患者患有心房颤动或扑动,这是一种心律紊乱,会导致心脏跳动比平常快得多。
Dr. Manish 说,世界正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了解您的中风风险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资料
[1] Chong, C. (2020, October 19).More stroke cases in s’pore in 2018: How do I prevent stroke and what should I look out for? The Straits Times.检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3 日,检索自: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how-do-i-prevent-stroke-and-what-should-i-look-out-for.
[2]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The Lancet Neurology.(2019, March 11).检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3 日,检索自: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ur/article/PIIS1474-4422(19)30034-1/fulltext.
[3] Singapore Stroke Registry Annual Report 2018 – NRDO.(n.d.).检索日期:2021 年 11 月 3 日,检索自:https://www.nrdo.gov.sg/docs/librariesprovider3/default-document-library/ssr-web-report-2018.pdf?sfvrsn=58eb7c4c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