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来自 Farrer Park 医院专门从事骨科肿瘤和关节置换(包括机器人辅助)的 Dr. Gurpal Singh 分享了他对骨肿瘤的保肢手术和癌症患者术后护理方面的见解。
肢体抢救手术是指在不需要切除整个肢体的情况下去除骨肿瘤的方法,即不需要截肢。与截肢相比,由专家操刀的肢体抢救手术,术后恢复更快,且不会造成任何心理负担,亦不会增加病情复发/扩散的风险或影响整体存活率。
肢体抢救手术包含两个主要步骤:首先,切除骨肿瘤和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如有),然后重建骨骼和软组织缺损。这是一个复杂且技术要求极高的手术,需要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外科团队来执行。
为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无残留边缘,可能需要切除大部分的骨头。这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骨缺损,需要进行重建。骨缺损的重建可以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研究表明,据统计,骨癌的患病几率与骨骼生长过程密切相关,这意味着骨癌通常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群体中。儿童的肢体抢救手术尤为困难,特别是为了完成手术不得不切除生长板。因为生长板是长骨的一部分,在生长过程中增加骨骼的长度。一旦切除,该骨骼将无法继续生长。为了避免年轻骨癌患者在术后出现肢体长度不一致的情况(即做了手术的肢体停止生长,而未做手术的另一肢体继续生长),可以使用特殊的“可生长”植入体。在强力磁铁的帮助下,这些植入体可以随着儿童的自然成长而小幅度扩大。
癌症患者在接受任何类型的大型手术时,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感染。癌症患者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因为癌症治疗和癌症本身都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原本用于抵御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的防御反应可能起不到特别大的作用。因此,癌症患者也会比较容易受到感染。
病患受感染后,将不得不延长住院时间,且必须使用强效的静脉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还可能要进行多次手术清除感染源。最坏的情况是,骨肿瘤患者受感染后可能需要截肢,或者疾病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时可能危及生命。对于接受肢体抢救手术并植入巨型假肢的患者来说,避免感染风险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引起感染的细菌更容易在植入体上滋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骨科肿瘤外科医生对感染控制如此重视。他们甚至采取了多项措施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例如在具有可控层流气流的专用骨科手术室中进行肢体抢救手术、尽量减少手术室内的人员,以及穿戴具备内部通风功能的专用“太空服”来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考虑到癌症患者有感染的风险,手术前应暂停化疗,让免疫系统得以恢复。这意味着患者在手术前需要暂停系统性的癌症治疗,因此这一时间段会被尽可能缩短。一旦手术后伤口愈合,就可重新开始系统性癌症治疗。因此,手术和系统性治疗(如化疗或放疗)的合理时间安排需要肿瘤科医生和骨科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这也突出了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大多数接受肢体抢救手术的患者恢复速度都快得惊人。虽然每个患者的恢复情况都不同,但通常在手术后一两天内就可以进行辅助行走。骨科医生也会鼓励病患进行逐渐增加活动范围的练习。随着组织愈合,患者开始逐渐尝试较大的活动范围。在术后初期,有时候可能需要使用支架为患者提供额外的支撑。
大多数患者可以在两周内恢复基本活动能力,四周后基本可以独立行走。手术后恢复的系统性癌症治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感到恶心、呕吐或极度疲劳。虽然这可能会阻碍患者完全康复,但医生和专职医疗人员正紧密合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陪伴和帮助癌症患者。
一旦完全康复,患者就可以恢复正常的身体活动和适度的锻炼。但是,要避免极限运动或对重建肢体施加较大压力的活动,以防止结构失效/植入体断裂。
肢体抢救手术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步,并仍在不断发展。得益于改进的系统性癌症治疗、更优越的生物材料以及更先进的植入体设计,如今外科医生可以安全地对以前只能通过截肢治疗的大型肿瘤进行手术。外科手术的技术也愈来愈精进,可以重建复杂的神经和血管。例如,外科医生可以通过搭桥手术重新连接被切断的血管,进而确保手术部位仍能获得健康的血液供应。
病理性骨折患者是另一个证明肢体抢救手术突破可行性界限的示例。病理性骨折是指在受到轻微撞击或甚至没有明显受伤的情况下发生的骨头断裂。它与潜在的疾病(骨癌)有关,这种疾病会使骨骼变得脆弱,因此更容易骨折。尽管截肢曾是这些病患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最新的数据表明,只要遵循肿瘤学原则,病理性骨折的病患可以安全地进行肢体抢救手术。
尽管我们取得了这些医学进步,但仍存在无法进行肢体抢救手术的情况。最常见的情况是,由于神经和血管受到感染,可能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术后正常的肢体无法保留,因此截肢是较有效的选择。
总而言之,截肢手术过去是骨癌局部治疗的黄金标准,但现在已不再是常规选择。肢体抢救手术可以在不影响肿瘤疗效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完美地恢复正常功能,塑造积极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