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关节疼痛或关节炎时,肠道通常不会是人们首先想到的器官。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栖息于消化系统的数万亿细菌)与关节炎症之间存在着令人信服的关联。这种联系被称为肠-关节轴。
斐瑞医院风湿病专家 Dr. Tan Teck Choon 详细阐释了肠道健康与关节炎等关节疾病关联性的日益增多的证据。
肠-关节轴指肠道(尤其是微生物群,即消化系统中的细菌群落)与关节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即菌群失调)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包括关节炎症。
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应呈现微生物多样性,不存在单一细菌、病毒或真菌的过度优势。尽管人体微生物群总体具有韧性,但长期或大量暴露于特定因素(如抗生素、环境毒素、身心压力或慢性疾病)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菌群失调。
研究发现,关节炎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这可能削弱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使肠道变得“更易渗漏”,导致细菌或毒素进入血液,或触发免疫系统攻击关节。
换言之,肠道发生的变化可能影响全身——它可能引发关节炎症和疾病。
多种关节炎与肠道健康关联日益密切,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诱发或加剧这些疾病的潜在因素
综合来看,这些疾病揭示了一个日益明显的迹象:肠道健康与炎症性关节疾病的关联远比我们以往认为的更为紧密。
与健康人群相比,炎症性关节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常存在显著差异。某些菌株(如普雷沃氏菌、拟杆菌和瘤胃菌)在关节炎患者中更常见,可能成为炎症驱动因素。微生物模式还存在地域差异:例如中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优势菌群与瑞典人群存在区别。
尽管关节炎尚无根治方法,现有疗法主要针对疼痛和炎症,但新型肠道相关疗法正在探索中。其中抗TNF疗法可能通过恢复微生物平衡、增加有益肠道菌群来减少疾病复发。相反,抗IL17疗法会导致有益菌减少和肠道真菌增多,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
JAK抑制剂(如弗利戈替尼和托法替尼)被观察到能促进有益菌生成、降低肠道通透性,且不显著改变整体微生物组成。最后,粪便微生物移植(FMT)作为实验性疗法,旨在通过受赠者粪便中的健康微生物群落重建受体肠道菌群。
益生菌是通过足量摄入可为人体带来健康益处的活微生物,例如帮助维持健康微生物群落,并在菌群失调后协助恢复肠道微生物平衡。
尽管益生菌作为治疗手段前景可期,现有研究结果仍存在分歧:
益生菌可辅助治疗,但尚未被视为可靠的独立治疗方案。
药物微生物组学领域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如何显著影响药物代谢过程及其疗效。这些微小肠道细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既能激活药物(如将磺胺吡啶转化为抗炎活性形式),也能通过将活性代谢物转化为生物活性较低的代谢物来失活药物。它们甚至可能产生有毒副产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在治疗疼痛肿胀时形成的有害衍生物。
这些相互作用或许能解释为何个体对同种药物反应各异。尽管肠-关节关联展现出巨大潜力,挑战依然存在。以肠道为靶点的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无确切的预防或治愈方法。实现真正个性化治疗仍需更多研究。
肠道不仅参与消化——它还可能影响关节健康、免疫系统及治疗效果。在科学持续进步的同时,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支持肠道功能依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