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影响着全球数以万计的患者,引发消化道慢性炎症与不适。其两种主要类型——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虽呈现不同挑战,但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今,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组的新认识,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通过恢复微生物平衡来改变IBD的治疗方式。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组的日益了解,来自斐瑞医院的胃肠病学家 Dr. Ho Gim Hin 探讨了通过恢复微生物平衡治疗IBD的新方法。
IBD并非由感染引发,而是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消化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仅限于结肠与直肠,而克罗恩病可侵袭胃肠道任何部位。两种疾病均以不可预测的复发与缓解周期为特征,可能造成长期肠道损伤。随着科学家深入探究肠道炎症诱因,研究焦点转向了强大的内部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
肠道微生物群是由数万亿细菌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消化、免疫及炎症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该生态系统会发生紊乱,常表现为有害菌过度增殖和有益微生物多样性下降。这种失衡状态(即菌群失调)直接导致炎症性肠病的慢性炎症反应。因此,通过饮食调整恢复健康微生物平衡的治疗方案正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有多种重塑微生物群的疗法,各具优势与局限:
• 抗生素可减少有害菌,对治疗回肠储袋炎及某些克罗恩病发作尤为有效。但长期使用可能损害有益菌并引发耐药性。
• 益生菌通过补充有益菌(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减轻炎症并强化肠道屏障。其对轻度溃疡性结肠炎(如VSL#3和大肠杆菌Nissle 1917菌株)及预防回肠储袋炎复发效果显著,但对克罗恩病或活动性回肠储袋炎无效。
• 益生元是膳食纤维(如车前子和乳果糖),能为健康细菌提供养分并支持微生物多样性。
• 合生元结合益生菌与益生元,同时输送有益微生物及其所需的生长燃料。
• 粪便微生物移植(FMT)通过健康供体粪便移植重置微生物群落。该疗法前景可期,但仍属实验阶段,仅推荐用于临床试验。
憩室炎指体内手术形成的憩室发生炎症。该病症最常见于接受过回肠肛管吻合术(IPAA,即J型憩室手术)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
囊炎的医疗治疗:
• 一线治疗:使用抗生素(环丙沙星、甲硝唑)两周
• 复发性囊炎:可能需要更长疗程(约四周)的抗生素治疗或生物制剂(如维多珠单抗)最低有效剂量
• 预防复发:大量证据支持使用 VSL#3(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混合制剂)维持缓解状态
虽然益生菌不建议用于治疗急性憩室炎,但在慢性病例初次缓解后可作为预防性措施使用。
包括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在内的权威医学组织已发布指导意见,阐述微生物组疗法(特别是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IBD)治疗中的作用。但现有证据仍有限且多针对特定疾病。
针对克罗恩病,不建议常规使用益生菌和FMT,主要因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证据证明其具有持续性疗效。AGA建议仅在临床试验环境下考虑这些干预措施,以便更严格地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益生菌的作用略显积极,尤其对轻症患者。某些菌株(如VSL#3和大肠杆菌Nissle 1917)在诱导和维持缓解方面展现出潜力。粪菌移植虽尚未成为标准疗法,但在特定研究中已取得积极结果,可在研究环境中考虑用于难治性病例(即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在溃疡性结肠炎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造口袋炎中,益生菌展现出最显著的临床效益。具体而言,对于既往对抗生素治疗有效者,使用VSL#3等高活性益生菌预防复发已获得临床支持。
尽管如此,目前尚不推荐益生菌用于治疗急性造口袋炎。同样地,由于证据不足,除临床试验外,不建议将FMT用于治疗造口袋炎。
肠道微生物组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正快速发展。尽管益生菌和FMT等微生物组疗法潜力巨大,但其应用仍受限且高度个性化。总结如下:
• 克罗恩病对微生物组干预的反应不一致
• 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受益于靶向益生菌
• 预防性益生菌疗法在治疗憩室炎方面成效最显著
随着研究不断突破边界,微生物组不仅作为治疗靶点展现潜力,更成为实现长期缓解的关键。在等待更强有力的临床证据期间,患者与医生已共同见证IBD认知与管理模式变革的初现端倪。